0 49 收藏
“新来港”想知道? ➪ 这里全都有!
说起红白蓝,大家都知道是法国国旗的颜色,但你又知不知道它曾出现在很多香港人的集体回忆里。
如果你细心留意,就会发现「红白蓝」在香港无处不在,它更是香港最典型的视觉标志之一?这是一个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故事……
在工地用作挡碎片和尘土
最初,「红白蓝」是一种尼龙帆布,发源地在日本,后来传入台湾,再辗转来到香港。
上世纪60、70年代,香港经济起飞,要兴建许多高楼大厦。当时政府规定在工地现场必须使用屏障罩,以避免尘土飞扬,而坚实耐用、轻便防水且价格低廉的「红白蓝」就成为了最佳选择。
图片来源:左图(互联网)右图(designboom)
除了被用作建筑工地的遮挡材料,许多店铺的防水帐篷、临时避难所以及农田的保护罩等也都会用到「红白蓝」。
当时「红白蓝」在香港很常见,可以说它默默守护着这座城市和这里的居民。
「红白蓝」胶袋的诞生,在香港
从「红白蓝」帆布到「红白蓝」胶袋,源于一位香港师傅李华的创作。
70年代初,李师傅从事缝制军用品生意,当时他想着改造布料的特性,方便日常使用,于是就创作出如今的「红白蓝」胶袋。
图片来源:左图(香港旅游发展局)右图(互联网)
不少路人经过他的店,看到他手工制作的「红白蓝」胶袋,都忍不住买一个。
那个时候是香港经济起飞的黄金年代,而内地还相对落后。不少香港人回去内地探亲,都不约而同用上「红白蓝」胶袋装上衣物、食物、日用品……
由此,「红白蓝」的黄金时代来了。那段时间,每天通过罗湖口岸的「红白蓝」数目,比每日的通关人数还要多。
这群人也获得「红白蓝党」这个称号,一时间「红白蓝」与探亲划上等号。
图片来源:Facebook(昔日香港)
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,「红白蓝」在香港的使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,有时候在街头、地铁和工地建筑上,甚至搬家、装货时,都会看到它的身影。
从日用胶袋到艺术品
红白蓝胶袋2000年后,还走进艺术界。
1994年,香港艺术家黄炳培为导演王家卫的电影《重庆森林》设计海报时,通过运用红白蓝元素而一举打响名堂。
图片来源:香港文化博物馆
他从2000年起,还以红白蓝尼龙帆布胶袋作为元素,创作出一系列艺术作品,包括海报及立体装置等。
2004年,「歌神」许冠杰在他的复出演唱会上,就穿上了红白蓝编制的衣服,还送给当场的歌迷定制的红白蓝手袋。
图片来源:互联网
2007年上映的香港电影《老港正传》,也尝试用红白蓝的元素,精心制作了一个复古版本的海报。
图片来源:互联网
后来陆续有不同的香港本土设计采用了「红白蓝」元素作为设计灵感。
虽然没有得到官方承认,但「红白蓝」已成为香港的文化符号之一。
甚至冲向世界......
不止在香港,就连外国品牌都意识到了「红白蓝」的商业价值。
最引人诧异的还是来自奢侈品牌的「红白蓝」撞款设计。Louis Vuitton、巴黎世家、Celine都相继大胆尝试红白蓝这一元素,瞬间让「红白蓝」一跃成为奢侈品牌的单品。
图片来源:互联网
不管是从最初的建筑搭棚、遮风挡雨到后来的探亲,再到艺术的呈现,「红白蓝」的用途都被香港人发挥得淋漓尽致。
「红白蓝」见证了香港不同阶段的面貌与发展。
它的坚韧耐用、灵活多变,在某种角度上看,与有着超强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的香港人一样。
于是,「红白蓝」也因此成为香港精神的其中一种代名词。
虽然在时代的发展下,「红白蓝」变得不如过去般常用,甚至很多新生代认为它们土气。
但即便如此,那些被刻在「红白蓝」内里的香港精神及历史痕迹,依旧是香港文化的重要元素。
大家还想了解更多香港本土文化,就赶紧加入香港百科通活动群组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