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科通
旧街港事 > 
【香港油尖旺区】在「闹市之最」,寻找香港百年打卡地标
2024-08-20 香港百科通
0 24 收藏

“新来港”想知道? ➪ 这里全都有!


油尖旺区,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它,「闹市之最」再适合不过,这里不论白天与黑夜,总是人来人往,车水马龙,摩登繁华与平民风情并存。

 

图片来源:香港旅游发展局

 

油尖旺区是油麻地、尖沙咀和旺角的简称,位于九龙半岛南部,虽然集合了三个地区,但它却是香港十八区中面积最小的一个。然而小小的地方,却有着非常多的历史古迹。今天,香港百科通就带大家探究这个「闹市之最」有哪些值得打卡的百年历史地标吧!

 

油尖旺,从荒芜山丘到闹市之最

 

油尖旺区原是荒芜的山丘,1819年《新安县志》只有「尖沙头」和「芒角村」村落。1860年清朝与英国签订「北京条约」,割让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司士地,油尖旺区才开始发展起来。

 

过去,这里没有山地,土地平坦。东汉时期已有人在这里聚居,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区域之一。

 

油麻地,香港旧日生活的探寻地

 

油麻地的名字来源与天后庙密切相关,根据1870年(同治九年)所立碑记,当时该地称为“麻地”。之后到了1875年(光绪元年),当时“麻地”是渔民晒船上麻缆的地方,还有不少有关补渔船的桐油和麻缆商店的开设,故改名为“油麻地”。

 

1876年《香港政府宪报》显示,油麻地已经是一个新市镇,这里还设有香港首个公众广场。1901年人口统计数据,油麻地有1.6万人,占九龙人口三分之一以上,亦出现商店、公司、客栈、道院和造船的商贸活动。

 

图片来源:东华三院档案及历史文化办公室

 

1909年,香港政府通过《避风塘条例》,在油麻地等地进行填海和兴建避风塘。其后人口快速增长,油麻地开始出现各类消闲娱乐如戏院。二十世纪初期,香港普庆戏院落成,是香港市区第一个室内粤剧演出场地。

 

油麻地一直是华人聚居和商业的中心。二战后,这里不少历史建筑呈现老化,政府开始进行旧区重建和清拆计划,但仍有不少历史建筑被保留下来。这一带有非常多的法定古迹、一级历史建筑、二级历史建筑和三级历史建筑等。

 

佑宁堂,位于九龙佐敦道4号,1931年落成,建筑属简约垂直哥特式建筑,建有中式金字瓦顶,屋顶采用香港较罕有的全木梁结构,可能是全港最后一座哥德复兴式教堂,被列为法定古迹。


图片来源:互联网

 

油麻地天后庙,位于油麻地庙街近众坊街一带,庙中保留的历史文物极为丰富,为香港二级历史建筑。油麻地天后庙以天后庙正殿为中,两侧则建有油麻地观音楼、油麻地城隍庙、油麻地观音楼社坛及油麻地书院,各座建筑主祀不同的神灵。

 

图片来源:香港旅游发展局

 

油麻地警署,警署于1893年落成,原位于上海街及众坊街交界,当时的上海街亦因此称为“差馆街”;1922年迁往加士居道、广东道及众坊街交界。昔日因为邻近避风塘和货物起卸码头,所以曾为风球悬挂的地方,为香港二级历史建筑。

 

《五亿探长雷洛传》、《无间道》、《黑 社 会》、《半支烟》、《夺命金》……再到后来的《潜行狙击》,很多香港电影和电视剧都在这里取景。

 

油麻地抽水站宿舍,它是九龙最古老的水务设施,宿舍建于1895年,两层高,是用红砖建成的,又被称之为“红砖屋”。

 

它原是旧水务署工程师办公室,是九龙首个水务设施——自来水抽水站的一部分,附近的水务建筑早已被拆除,自1920年起,曾被改造为邮政局、公厕、垃圾收集站,后来成为露宿者之家。

 

油麻地戏院,油麻地戏院于1930年落成,是硕果仅存的战前戏院。建筑物具有的特征元素包括正门入口两旁门柱、中式钭(斜)屋顶和具装饰艺术主义的正立面及山墙、支撑屋顶的钢桁架及木檩条,以及原有舞台的拱门和侧墙。

 

油麻地戏院在1998年7月结束营业,同年获古物谘询委员会评为二级历史建筑。

 

尖沙咀,探访隐没在闹市里的历史古迹

 

尖沙咀位于九龙半岛的南端,据明朝万历年间的《粤大记》记载:由于该处海水为官涌山(现在佐敦的位置原来是一座山,叫官涌山),形成一个沙滩;加之海岸线凸凹不平、细长而尖锐,故称「尖沙咀」。

 

而在1819年编的嘉庆《新安县志》一书,亦有提及「尖沙头村」的名字,据学者考据,该村现存的位置推断为尖沙咀加拿芬道、赫德道和康和里环绕的位置。

 


图片:互联网

 

早期尖沙咀是九龙半岛的军事重地,设有炮台、兵房、海军基地等。尖沙咀炮台建于清道光二十年(1840年),为**战争抗英的重要海防建筑,但1841年被炸毁。

 

英国在「北京条约」获得九龙半岛土地后,初期将尖沙咀当作军事重地,1884年建成水警总部和天文台;1886年启用九龙仓和码头;1898年天星小轮营运;1910年九龙铁路。其后尖沙咀发展迅速,并成为连结内地与世界的海陆交通枢纽,从而逐渐繁荣。

 

1963年,九龙仓获港府批准改建,在1966年建成集邮轮码头和空调商场的海运大厦,令尖沙咀更为繁盛。1971年蓝烟囱货仓码头拆建为新世界中心。80年代后,先后落成的香港太空馆、香港文化中心、香港艺术馆、香港科学馆、香港历史博物馆,令尖沙咀成为香港重要的文化、教育和康乐中心。

 

90年代,政府将西九龙填海区部分规划为「西九文化区」,如今这里有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、M+、艺术公园、自由空间和戏曲中心等,已成为香港新地标。

 

除了近年新建的综合文化娱乐场所,尖沙咀还有很多历史古迹。

 

尖沙咀钟楼,即前九广铁路钟楼,以红砖及花岗岩建成,是九广铁路旧尖沙咀火车站1978年拆卸时保留下来的一部分,于1915年建成,为香港法定古迹。

 

图片来源: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香港文化中心

 

圣安德烈堂,位于弥敦道138号,建于1905年,属于典型的哥德复兴式红砖建筑物,上有木、瓦结构屋顶及钟楼,两旁饰有彩色玻璃,为一级历史建筑。

 

图片来源:香港旅游发展局

 

天文台总部,又称尖沙咀天文台,位于弥敦道1344号,建于1883年,其中主要建筑物为楼高两层的大楼,为维多利亚建筑风格的建筑,建有拱形窗门和长廊,被列为法定古迹。每年3月会举办开放日。

 

玫瑰堂,位于漆咸道南125号,1905年落成,是九龙区历史最悠久的教堂,以粉色和白色为主调,典型的哥德式建筑,为香港二级历史建筑。

 

古物古迹办事处,位于弥敦道136号,即前九龙英童学校内。前九龙英童学校是香港现存最古老的英童学校建筑,1902年落成,校舍为典型维多利亚时代建筑,现已被列为香港法定古迹。

 

旺角,转角遇见百年历史建筑

 

过去旺角原不是「旺角」,而是「芒角」。清朝时,此地芒草遍地,且地势如牛角深入海中,故名「芒角咀」。后来英国人依照当地人口音,把「芒角」叫「Mong Kok」。直到1930年代, 「芒角」这一名称才被正式更名为「旺角」,寓意其繁荣和昌盛。

 

1819年嘉庆《新安县志》的村落记录中已有「芒角村」,该村为客家籍村落,位置大约在今天旺角花圈街市政大楼一带。

 

旺角的开发是油尖旺区最晚。1887年政府规划在今天的豉油街与新填地街一带的芒角咀海边,开辟土地。直至1915年,填海工程及避风塘兴建工程完成后,旺角开始繁盛起来。

 

图片来源:维基百科

 

1924年,山东街海的新码头正式启用,并以「旺角」取代了「芒角」。从这时开始,旺角发展成轻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区,因旺角码头与港岛交通的便捷,码头所在的山东街和上海街一带,形成了旺角的商圈,当时有金铺、钱庄、麻将馆等。

 

1979年香港地铁通车,旺角逐渐成为油尖旺区中最有特色的地方,各种潮流饮食、娱乐、购物设施一应俱全。区内也有不少不同主题特色的街道,如金鱼街、波鞋街、女人街等。

 

虽然旺角区旧区已进行重建,但也有不少历史建筑保留下来。

 

雷生春,是一幢四层高的唐楼,位处九龙旺角一片三角形土地。雷生春楼建于1931年,由九龙巴士有限公司创办人之一的雷亮(1863-1944)拥有。2003年,雷氏家族将建筑物赠予香港特区政府作保育之用,这是首次业主将历史建筑捐赠给政府。

 

图片来源:香港旅游发展局

 

雷生春是具古典意大利建筑特色的唐楼,其原有建筑面貌及构件,包括花岗石柱、水磨石外墙、地砖和楼梯等均保留完好,于2022年列为香港法定古迹。

 

618上海街,旺角上海街600至626号的历史建筑包括14座唐楼,被统称为“618上海街”。其中10栋建于1920至1926年的战前骑楼式建筑均为二级历史建筑。另外四栋,建于1963至1964年的六层高建筑,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。

 

图片来源:Timeout网站

 

618上海街是战前典型的骑楼建筑,采用“上居下铺”的传统设计。它结合了中国南方街铺的建筑元素与西方廊柱式的设计风格,展现了中西建筑特色的融合。

 

洪圣殿,位于大角咀福全街 ,原为界限街与大角咀道交界福全乡原址的庙宇。1928年,政府重新发展福全乡,庙宇亦迁往现址。为纪念福全乡,庙前的街道命名为福全街。


图片来源:民政事务只总署

 

洪圣殿内现存有光绪七年 (1887年)的铜钟及1930年迁建庙宇的重修碑记。庙内主祀有海神洪圣,并配祀黄大仙、观音、地藏、北帝等神祇,为三级历史建筑物。

 

你还想知道香港有哪些好玩的地方,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,也可以扫描以下二维码,加入我们活动群分享。这里是香港百科通,关注我们了解更多香港资讯。


举报
香港百科通
每週推送热点资讯,精彩不错过!
微信 微信客服号
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
欢迎关注香港百科通!
Copyright @ 2024 知竹傅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