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科通
生活 > 
你一定不知道,香港这些美食大有来头!
2024-12-10 香港百科通
0 3 收藏

“新来港”想知道? ➪ 这里全都有!


这是电影《花样年华》中,身穿典雅旗袍的张曼玉拎着老式保温壶去买云吞面,和梁朝伟擦身而过的画面。


图片来源:电影《花样年华》


60年代,外出吃一碗细蓉(云吞面)是一种香港生活方式,也是一场集体回忆。今天,香港百科通和大家扒一扒一些香港美食的来头。


01 云吞面


云吞面是香港极具代表性的食物之一。


但云吞面起源地不在香港,据说是一位湖南人于清朝同治年间传入广州。


云吞面一般按份量分为「细蓉」、「中蓉」和「大蓉」,传闻细蓉是旧时西关大少的发明。因为西关大少很少从事体力劳动,因此每次吃面,面铺便将面的分量减半,就有了「细蓉」一说。


图片来源:互联网


将云吞面发扬光大的人是一名叫麦焕池的云吞面师傅。上世纪20年代,麦师傅开始在广州街头挑担售卖云吞面,后来生意好到要开八间店铺。


但因为战乱,1945年麦师傅逃到香港。早期在广州售卖的云吞只有猪肉馅,传到香港后开始加入虾仁。当时香港渔业发达,虾的货源多且便宜,因此,鲜虾云吞面逐渐成为了香港的特色。


随着历史变迁,香港慢慢发展出来自麦门一族的五大云吞面:“麦奀云吞面世家,佐敦麦文记,麦奀记忠记,铜锣湾何洪记,跑马地正斗”。


02 大盘菜


提到大盆菜,一些刚来到香港的朋友感觉“只闻其名、不见其身”,颇有些神秘感,尤其是北方朋友人来说,这种美食听的多见的少。


在香港,凡事都要讨个好彩头。而大盘菜就是逢年过节,香港人必吃的一道美食佳肴。


菜菜2.jpeg

图片来源:互联网


盘菜源于客家人传统的“发财大盆菜”,大家围桌而坐,一桌可供10-15人食用,大家吃一个盆子,十几双筷子同时启动,没有公筷的拘束,吃的是团圆的“人味”。


盆菜在食材上追求的路线是“矜贵”,鲍鱼、鱼翅、辽参都是其使用的食材。制作盆菜的店铺大多是星级酒店,或者在极其隆重的场合会由长者组织制作盆菜宴席。


据说南宋末年,皇帝为逃离金兵追赶,逃至香港元朗,村民得悉皇帝驾临,为表心意,纷纷将家中最珍贵的食物贡献出来,仓促间以木盆权充器皿,盛载佳肴,这也成就了盆菜一向把最贵重的食材摆在最上层的方式。


03 叉烧包


广东有一句俗语:饮啖茶,食个包。这个“包”指的就是广式叉烧包,不用说大家都知道叉烧包对香港人来说是多么重要!


叉烧包的起源没有确切史料记载,有人说叉烧包来自北方的开花馒头,传入广东后,因本地人口味偏甜软,便将叉烧放入开花馒头内改良而成。


图片来源:互联网


还有这两种说法,其一是源自清朝时期,广东的师傅意外将叉烧肉包进面皮里,因为口感独特且美味,使得这项料理广为流传。


另一种说法,是餐厅为了不浪费前一日没有卖完的食材,所以将叉烧肉切成碎块做成包子馅。


香港人对于叉烧的偏爱,可谓是肉眼可见。有了叉烧包还不满足,还有叉烧肠粉和叉烧拉面等等,可以说没有一个不爱吃叉烧的香港人。


04 蛋挞


很多人说起蛋挞,第一反应是香港的才够正宗。


但其实蛋挞最早于20世纪在广州出现,传统广式蛋挞其实叫“蛋砵”。


当年广州的各个百货公司竞争激烈,为了吸引顾客到访, 各百货公司的厨师每周都会设计一款“星期美点”作招徕。在这种竞争中,粤式蛋挞诞生。


1927年,西关百货“真光酒楼”首先推出蛋挞,大受顾客欢迎,自此各个酒楼茶室争相学习,纷纷推出粤式蛋挞。


图片来源:互联网


而粤式蛋挞流传到香港,则是在40年代初。当时香港高级西餐厅首先引入蛋挞,成为上流社会人士的下午茶美点。


50年代,香港物质短缺。为了满足平民大众的满腹需求,有冰室将蛋挞面积改造大两倍以上,成为填饱肚子的食物。70年代后,香港人的生活水平提高,蛋挞开始缩小至50年代的一半。


港式蛋挞的每一次变化,都代表着香港环境的变化,更加贴合香港人当时的所需,因此港式蛋挞可以说是香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


大家还想知道哪些香港美食故事,可以加入香港百科通活动群组。


举报
香港百科通
每週推送热点资讯,精彩不错过!
微信 微信客服号
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
欢迎关注香港百科通!
Copyright @ 2024 知竹傅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