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 23 收藏
“新来港”想知道? ➪ 这里全都有!
那个时代的香港,还没有那么高大上的街市。
早上,小贩挑着自己的货物,用「唱歌」的方式来叫卖。每天熙来攘往,人声鼎沸。
午时,人潮褪去,部分小贩们忙于计算收入和清洗档摊,有些在货物上蜷缩身体小睡,有些就在悠闲看报,这些生活场景充满了人生况味。
今天,香港百科通和大家讲下香港街头的小贩摆卖文化。
上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,大批新移民来到香港,初来乍到,又人生地不熟, 不少人为求生计,走上街头摆摊叫卖。由于随时随地「摆档」无需经营成本,可以节省租金、电费等昂贵开支,他们当起了流动小贩。
只要一台木头车,有东西卖,就可以上街开档。
图片来源:互联网
但由于当小贩的人越来越多,香港政府开始正式立法规管小贩,需要有牌照才能上街。
1946年,香港政府签发了第一个小贩牌照,并于1958成立专责的小贩管理队。
小贩牌照分为两大类,固定摊位小贩牌照和流动小贩牌照。
固定摊位,就只能在固定时间内或在固定街道所划定的摊位营业,在不开市期间不能继续放置在街边,对可售卖的产品也有限制。
流动摊贩则可在市区或新界人流密集的地方摆摊做生意。他们通常在营业时间内,用电单车或脚踏车分散在不同地点营业。
图片来源:互联网
到了70年代,由于当时香港经济下滑,很多工厂倒闭,工人失业,不少人为了养家糊口,纷纷加入小贩大军。
当时有很多无牌小贩远远地见到执法人员,就大叫「走鬼啊」,所有同行随即动作娴熟,收拾家当跑路。
电影《旺角卡门》中,张学友饰演的乌蝇在戏院前当无牌小贩,遇到小贩管理队前来驱赶,就因「走鬼」失败被抓。
以前香港很多印度与巴基斯坦的人当警察,由于他们的肤色、言语和本地华人差异很大,因而被称为「红毛鬼」。
每当他们驱赶小贩时,小贩们便大喊「红毛鬼来了」,好让其他小贩立即收档逃脱,久而久之就有「走鬼」的说法,这也成为香港一个时代的记忆。
图片来源:电影《旺角卡门》
当时,全港有30多万人从事小贩生意,占当时劳动人口的两成,不少香港人靠「摆档」养活了几代人。
后来因为小贩人数逐渐增多,政府觉得难以管理。
于是从七十年代起,政府就停止签发新的小贩牌照。根据法例,任何人未得到政府发出的小贩牌照而在街边摆卖属于违法行为,可被检控。
为了方便管理,政府认为要划出一个地区来给小贩摆卖,容许小贩在指定范围内自由营业。
1975年3月14日,通菜街小贩认可区正式成立,这是香港的第一个小贩认可区。
图片来源:互联网
除此之外,港府还实施了一项政策,比如像出台政策让小贩转作固定摊位,或者安排他们到菜市场营业,甚至发放特惠金,目的就是想收回所有流动小贩牌照。
上世纪80年代以后,香港旧区重建工程接连展开,超级市场开始兴起,抢了街市不少生意,街头小贩为了维持生计,纷纷迁入市政街市,不再「走鬼」。
2000年1月1日开始,食物环境卫生署负责管理小贩,设有小贩事务队专责管制小贩贩卖活动。
基于法例规管,未得到食环署发出的小贩牌照而在街边摆卖属违法行为可被检控。如果你想在香港体验一下摆摊,那就要向食环署申请牌照才行。
如何申请香港地摊牌照?
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2000年开始成为香港小贩和地摊事务的主管部门。
香港地摊具体分为固定摊位小贩牌照和流动小贩牌照,牌照对小贩经营的物品、区域和规模都有明确规定。年满18周岁且未持有小贩牌照的人士皆可提出申请。
流动小贩牌照授权持牌人以流动方式贩卖,但署长可在牌照内订明持牌人可贩卖的范围。这类牌照有别于固定摊位小贩牌照,持牌人不会获编配摊位。
流动小贩牌照共分为以下四类
· 报纸;
· 冰冻甜点;
· 流动车;
· 其他类别。
申请网址:https://www.fehd.gov.hk/tc_chi/forms/fehb71.html
如果大家拥有一张地摊牌照,会想卖什么东西?欢迎加入香港百科通一起讨论。
虽然现在港人都去街市买菜,但不少人都怀念那个摆摊年代的香港街头,看似凌乱拥挤,但却弥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