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科通
旧街港事 > 
【德昌森记】用手工蒸笼,港式点心才够原汁原味
2024-08-13 香港百科通
0 0 收藏

“新来港”想知道? ➪ 这里全都有!


大家在茶楼饮茶品尝点心时,是否注意到,当掀开蒸笼盖子后,有一股淡淡的竹香扑面而来。蒸笼的竹香混搭着食物原本的气味,香气氤氲勾人心魄。

 

在香港西环,有一间老字号蒸笼店铺——德昌森记。莲香楼、陆羽茶室等传统茶楼的蒸笼都出自这家店铺。这间老字号已有超过六十年的历史,是香港为数不多的手工蒸笼作坊。

 

图片来源:香港旅游发展局

 

今天,香港百科通带你探访德昌森记,看看蒸笼为何在早茶文化中如此重要。

 

晚清时期,广州开店取名德昌

 

19 世纪 70 年代,一户做蒸笼的林姓人家在广州的乡村以竹编手艺谋生,用竹刀破削出长长的竹片做蒸笼,然后挑往附近的市集卖给茶楼。

 

凭借独特的匠心手艺,林氏在广州兴隆街开了宝号,取名德昌。当时,珠三角各地都来广州取货,一船船印着“德昌”宝号的蒸笼运往江门、中山、珠海等地。

 

因战火迁往香港,生意随茶楼日渐兴旺

 

上世纪40年代,因战争原因,林氏家族将产业转移至香港,在德辅道西电车路一座唐楼继续做蒸笼生意。

 

50年代,香港中上环茶楼云集,德昌森记蒸笼生意也因此越加兴旺。大批学徒来学习制作蒸笼的手艺,经过开竹、拗竹、钻洞,慢慢成为师傅,出师后一个小时就可以制成一个蒸笼。当时,学做蒸笼是一门能养活自己的手艺技术。

 

竹蒸笼的材料主要来自华南的竹树。华南雨水多,竹树长得快,种植三四年,削走罗竹树皮枝叶就可以用来做蒸笼。

 

图片来源:互联网

 

德昌森记按照传统技法制作蒸笼,用竹刀、木夹、枕木,由破竹到编织,加上磨练出来的巧手,将竹片打磨光滑,做成蒸笼外边的竹圈,接着钻洞,穿上铜线,打上竹钉固定,再将削好的竹条逐一用白皮藤条定型,就这样完成一个蒸笼。

 

鼎盛时期,德昌森记的蒸笼生意一度拓展到海外。

 

蒸笼是装盛点心最好的器皿

 

蒸笼是饮茶文化的精粹所在。一个竹蒸笼,从外框到蒸笼盖,竹制的器皿发挥着吸水和保暖的作用,既能保温,又能疏导多余的蒸汽,始终保持食物干爽,可以让点心更加美味。


图片来源:香港旅游发展局

 

不锈钢蒸笼不敌竹蒸笼

 

80年代初,香港工业发展迅速。有段时间,茶楼开始使用不锈钢和塑料蒸笼,但由于不锈钢蒸笼蒸煮点心,水汽会倒流,影响点心的味道。没多久,茶楼又纷纷改回用竹蒸笼。

 

竹蒸笼蒸煮食物,内框与外框间有一层空隙,加热时蒸汽在内流通,有助保温,又不影响食物的色香味。

 

在资深饕客心中,竹蒸笼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:只有用竹蒸笼蒸煮来的点心,才最对味。

 

手制竹蒸技艺几乎绝迹

 

在工业技术发达的当下,竹编手艺已不如往日般受欢迎。因为制作程序繁复,对手艺要求很高,手制竹蒸几乎绝迹。德昌森记是现存的、为数不多的手工制竹蒸店铺。

 

如今德昌森记的店主林应鸿,是手工制竹蒸笼的第五代传人。

 

面对时代变迁,林应鸿不免惆怅和伤感,“未来的世界能否容得下一个竹蒸笼,没有人说得准。”

 

竹是天然物质,有软硬厚薄之分,而且每根竹子都不一样,蒸笼师傅要根据竹的特性来制作,所以好的竹笼只能手制,不能靠机器生产。

 

早期的香港茶楼,会将很多点心统一放在大包笼里蒸煮,然后侍应用粗皮带把点心背在肩上叫卖。后来,茶楼侍应不再托着大包笼叫卖,而是分为大、中、小点,推着小车送点心,于是出现了“叉包笼”、“烧卖笼”等。

 

广式点心对于蒸笼的要求很高,不同大小的点心对应着不同尺寸的蒸笼。为配合不同需求,德昌的蒸笼分为十七种,直径最小的二点四英寸,最大的五十二英寸。

 

有茶楼的地方,蒸笼店不愁没有生意。但如今在香港,能独立完成一个竹蒸笼的,只剩下林应鸿师傅和他的父亲、哥哥三人。

 

手作蒸笼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。

 

除了竹蒸笼,德昌森记还制作各种竹制用具,如筷子、竹箩和笔筒等。它们的用材大都是编织竹蒸笼用剩的材料,每一件形态都略有不同,独一无二。

 

图片来源:飘活雅艺官网

 

店铺既是小型工场,也是展示手工竹编传统工艺的地方。如果有机会偶遇德昌森记,不妨添置一两件竹编小物,支持一下这门传统技艺吧!

 

地点:西环西边街12号(近地铁西营站b3出口)

 

德昌森记凝聚了五代人的心血,可以说是香港饮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传承者。

 

你还想了解香港哪些老故事,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,也可以扫描以下二维码,加入我们活动群分享。这里是香港百科通,关注我们了解更多香港资讯。


举报
香港百科通
每週推送热点资讯,精彩不错过!
微信 微信客服号
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
欢迎关注香港百科通!
Copyright @ 2024 知竹傅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