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 8 收藏
香港,这座充满活力和繁华的城市,融合了东西方文化,展现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。摩天大楼、霓虹灯的都市风格、丰富多样的世界美食及让人无法忘怀的港风港味。探索老香港的故事,走进跨越世纪的老店,感受这独一份的香港情。
今天带大家走进一间见证大埔墟百年兴衰的老店——林宝盛杂货铺
旧时光中的老街老店——林宝盛
(图片源于网络)
位于香港大埔的富善街,是这个匆忙的城市中难得一见的传统市集。历经百年岁月的洗礼,仍有几间老店屹立不倒,其中承载着最多香港人回忆的莫过于林宝盛杂货店。这家传承已久的家族生意,见证了时光的变迁,而店铺的招牌依然闪耀着夺目的光芒。
(图片源于网络)
走进富善街,你会发现这条街道似乎比一般的街道窄,而它最大的特色就是将货品摆放在街上,只有这样才能吸引顾客的光顾。
(图片源于网络)
每天清晨和黄昏时分,商贩们高声叫卖着,人们络绎不绝,整条富善街充满了喧嚣的气氛。除了日常生活所需,你还可以在这里找到罕见的旧货,如葵扇、传统客家凉帽、火水炉和客家小吃等。
(图片源于网络)
从太和市到富善街
富善街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时期。据记载,太和市于光绪十八年七月初八开市,主要售卖禽畜肉食、蔬菜和农具等。
(图片源于网络)
随着英国和中国签订《展拓香港界址专条》租借新界后,富善街所在的大埔区成为了新界东中央的位置,因此殖民地政府在这里设立了理民府,并将太和市改名为富善街。
(图片源于网络)
等一列不会到站的火车
1913年,随着大埔墟火车站的建成,富善街逐渐取代了大埔旧墟的地位,成为了区内最繁华的市集。
(图片源于网络)
自从富善街开市,林宝盛便与大埔墟街坊相依相存。
“以前的车厢很热闹,有人贩售鸡爪、卤味等小食⋯⋯一包包的猪肉干也有的!”
弥足珍贵的回忆片段不仅展现了大埔人的昔日情怀,还刻画着旧式火车的独特风情。
随着火车站改建以及墟市日渐式微,大埔墟站旧址的热闹逐渐褪去,附近店铺的光景亦不如以往。
“以前乘客下车后便会到这里来光顾,现在因为没有了旧大埔墟站,所以这里的生意跟以前相差很远!”
(图片源于网络)
如今,曾经建在富善街的28间瓦屋商铺已经被拆除,改建成了唐楼。而如今唯一幸存的瓦屋商铺就是富善街一号的祥兴时果店,其破旧的瓦顶为这条街道的历史留下了一丝线索。
(图片源于网络)
经过一百多年的光阴荏苒,商号相继结束、转手,曾经存在的打棉胎店铺和传统两层高酒家如今都成了过眼云烟。
唯一一家经营至今的老字号就是林宝盛杂货店,他们售卖油、糖、酒、米、罐头等华洋杂货,目前由后人经营。这家店成为了富善街的象征。
(图片源于网络)
宝藏价格公平 盛业宏开信义
正如前代老板亲手题写的对联所言:“宝藏价格公平 盛业宏开信义”——货品实用、价格公正,或许正是这家老店得以立足的秘诀。
店铺门外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海味干货,柴米油盐等日常用品应有尽有。走进店铺,即使是一包普通的粉丝,一瓶普通的蚝油,只要你细细品味,就能够感受到林宝盛为何能在这里经营百年之久。
香港人回忆中的老味道
在老大埔人心中,林宝盛总是和家的味道紧密相连。
(图片源于网络)
在这个多变的时代,我们总是被各种新潮事物和瞬息万变的趋势所淹没,仿佛无法找到一个稳定的支点。然而,在这喧嚣的城市中,仍有一些不变的招牌,为匆忙的我们守护着内心的安稳。
走进林宝盛,一股熟悉而温暖的氛围扑面而来,仿佛时光在这里静止。货箱上的海味干货、悬挂在两侧的咸鱼腊肠、货架上数不清的罐装食品,虽不是山珍海味但一定是伴随不少香港人成长的味道。
“花胶要浸冰水,才能泡得又大又靓”
“鲍鱼要配老母鸡,煲出的汤才靓”
(图片源于网络)
在店中停留,精心为家人挑选食材的这一刻,我们不再是被时代裹挟的观众,而是一位暂别压力、好好生活的普通人。
百年老店,守护心中的安稳
在香港的每一个角落,都有这样的老店存在,它们是香港独特的文化符号。它们在时光的洪流中坚守着,承载着历史和记忆。它们是我们无数人故事的见证者,也是香港城市肌肤上的痕迹。
您曾光顾过香港的那些百年老店呢?欢迎留言告诉我们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