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科通
旧街港事 > 
【港片经典】这一跳,震惊影坛40年!
2024-06-14 香港百科通
0 6 收藏

“新来港”想知道的资讯,这里都有!


提起中国功夫,或许人们会联想到太极拳的柔和缓慢,少林功夫的刚猛有力,或者八卦掌的变幻莫测。然而,上世纪末,香港电影正值黄金时期,也是功夫片的鼎盛时期,银幕上那一场场行云流水的武打戏,深深地烙印在许多人对中国的第一印象中。


这也难怪,西方人对中国人至今仍抱有着一种刻板印象——“中国人都会功夫”。


那么,功夫片又是如何逐步演变、发展的呢?香港百科通将带您一览香港功夫片的风采。


吸收戏剧精粹的邵氏武侠片


1960年代,邵氏兄弟试图把古代历史和武侠小说改编为剧本,用舞枪弄棍来展现硬派功夫,将黄梅戏的基调与布景融入进电影创作,于是具有舞台剧效果的古装武侠片诞生了。


图片来源于张彻导演作品《独臂刀》(1967)


同时,专业的武打设计、武术指导也开始被重视,成为了独立的电影职业,影响着整个香港电影的发展,逐步奠定了邵氏电影的江湖地位。


从此,功夫片与邵氏公司互相成就,开启了一段传奇。


但千篇一律的惩恶扬善剧情,加上一板一眼的打斗设计,逐渐让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,古装武侠片开始走向下坡路。


天降狠人李小龙


1971年,李小龙主演的《唐山大兄》上映,瞬间引爆了香港电影市场。


李小龙自创的截拳道摒弃了传统武学玄学般的花式套路,极具实用性和观赏性,与早前的功夫片截然不同,让人们意识到功夫片还能这样拍!


 图片来源于李小龙导演作品《猛龙过江》(1972)


从此,功夫片有了全新的标签——拳拳到肉、简单粗暴。李小龙赤裸的上身、半长不短的发型、健美的线条和布满肌肉的汗水也成为了一种图腾,成为了风靡一时的打星标配造型。


百花齐放的武打类型


1973年,李小龙猝然长逝,大批模仿者试图填补功夫片的空白,却无人能达到他在功夫上的高度。


恰逢香港电影开始了新浪潮运动,凡事讲究创新。于是乎,影视工作者们另辟蹊径,创造出各式各样的功夫类型片。


图片来源于刘观伟导演作品《僵尸先生》(1985)


以《僵尸先生》为代表的林正英僵尸片、以《奇门遁甲》为代表的袁家班玄门功夫片、以《少林寺》为代表的少林功夫片、以《蝶变》为代表的悬疑推理功夫片......


其中最出名的当属成龙的喜剧功夫片。


值得一提的是,当时市场竞争极为激烈,为了让自己的功夫片能够脱颖而出,80年代的武打明星们纷纷挑战人体极限。


大多数电影结束后的花絮环节,都是拍摄过程中演员的花式受伤集锦。


 图片来源于成龙导演作品《A计划》(1983)


电影《A计划》中最经典的一幕,成龙在无替身、无特效、无任何保护措施的环境下,于15米高的钟楼顶部一跃而下,缓冲区只有两块薄薄的布。如此危险的戏码,成龙硬着头皮跳了两遍,颈骨和手腕重伤。


好莱坞被他的“玩命”吓得目瞪口呆,而成龙自嘲道:我们的拍摄其实很简单,action、跳、落地、送去医院。


武打片的美学升级


到了90年代,功夫片再一次升级。


除了动作设计更加华丽,剧情更加跌宕起伏,作者表达的存在感也更加明显。


导演徐克的野心不满足于展现拳脚功夫的娱乐功夫片,而是讲好故事。


图片来源于徐克导演作品《黄飞鸿》(1991)


《黄飞鸿》就是90年代功夫片的集大成者,它的英文名为“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”,直译就是“中国往事”,把国家血泪史融入影片背景,让黄飞鸿成为了有血有肉的民族英雄。


《黄飞鸿》也让李连杰成为了继李、成二人之后的第三个武打巨星。


“中国功夫”不曾走远


新世纪后,电影特效技术迭代更新,原本需要真人彩排数十遍才能完成的镜头,被愈发逼真的特效镜头搞定了。于是真人功夫逐渐被取代,不禁令人感叹“时代变了”。


 图片来源于郑保瑞导演作品《九龙城寨之围城》(2024)


但功夫从未消逝,即使在枪战片中,主角与反派也会不约而同放下武器,来一场以拳决胜负的硬核浪漫。近年来也有《九龙城寨之围城》、《怒火·重案》等功夫佳作惊艳世人。


功夫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流行文化符号,哪里有华人,哪里就有功夫。


关注香港百科通,一次性萃取香港影视精华!

举报
香港百科通
每週推送热点资讯,精彩不错过!
微信 微信客服号
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
欢迎关注香港百科通!
Copyright @ 2024 知竹傅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