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科通
旧街港事 > 
【香港故事】广告牌上的「错字」艺术,意外之美与幽默的结合...
2024-10-17 香港百科通
0 25 收藏

“新来港”想知道? ➪ 这里全都有!


香港大街上为什么总是有错别字呢?为什么在这个繁忙精致的都市里,错别字还能如此理直气壮地出现在公众视野?这些广告中的错字,真的是香港人太随性呢还是粗心大意呢?


今天,就跟着香港百科通,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香港广告有多不讲究~


(01 图源于维基百科)


1. 错字无处不在


最常见的错字往往出现在食肆的餐牌上。在香港的熟食中心或者大排档,常常使用手写文字,往往因为潦草书写、笔画省略或繁简混用,常常会让人忍俊不禁!


例如,在街市档口常见的「元」字,店主为了节省时间,可能会把它写成像「之」字一般的一笔画;「凉」字的「氵」部分被省成只剩两点,或者「丝」字的「幺」被写成像数字「8」的模样,远远看上去像是两个小人手拉手;「蒜蓉」中的「艹」部首变成了「艸」,似乎把字变成了另一种植物;之前还有网友晒出一张菜单,把“馒头”错写成了“曼头”,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什么新产品!另外,还有一家面包店,在宣传标语中本想强调“不含防腐剂”,结果却错写成了“不含防腐齐”,明显是漏掉了“剂”字的偏旁;


在菜市场,错字也随处可见。有些摊位上的菜名搞得顾客摸不着头脑。例如,某价格牌上写着“也菜”,让人一时无法联想到到底是哪种蔬菜。仔细一看,原来是香港对“包菜”或“卷心菜”的称呼——“椰菜”,这与北方叫法不同,导致不少外地游客误以为是一种从未见过的蔬菜。


(02 图源于Yahoo新闻)


2. 为什么会有这些错字?


香港的街头广告和招牌之所以常常出现「错字」,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香港人习惯手写各种字,无论是小店的餐牌、街市档口的价签,还是路边小广告,手写字在香港的街头文化中无处不在。


(03 图源于Yahoo新闻)


另一个原因是一些外地来的品牌,由于对香港本地文化的不熟悉,因此产生错误,闹出一些误会。例如,在深水埗的一家餐厅,餐厅卖一种叫做「柒饭」的食物。乍一看,「柒」字让人联想到不雅的粤语粗话,甚至有街坊以为是由七种材料制成的饭。但实际上,店家想卖的是「粢饭」,只是因为不熟悉繁体字,请人制作招牌时出了错。虽然后来发现了问题,但由于更换招牌太麻烦,店家索性将错就错,继续使用这个令人捧腹的名字。这种「懒得改」的心态,也是香港街头招牌的特色之一。


(04 图源于翡翠台)


总而言之,从大厦外墙的招牌、地产公司的楼盘介绍,到街市档口的价签,这些错字第一眼看去常有些奇怪甚至违和的感觉,但也形成了独特的香港街头文化景象!


3. 错字的背后:一种香港式的生活态度


香港的广告牌、街边招牌上频繁出现的「错字」,不仅仅是书写上的疏忽,它其实反映了一种独特的香港式生活态度——一种既务实、又随意的生活哲学。


香港人生活节奏快,讲求效率。街市档主、餐厅老板等小商户,每天忙于经营,很少有时间精雕细琢地书写标价牌或菜单。为了节省时间,他们会省略不必要的笔画,甚至随意简化字形,这种「能看懂就好」的心态体现了香港人务实、讲求实际的生活方式。


更有意思的是,这些所谓的「错字」有时反而成为了一种地道的街头文化。例如就有一支致力于研究香港城市与市民生活关系的本地团队「生活营造」,搜集了社区内各式各样的手写招牌和广告牌文字,最终整理成了《民字集》一书,专门探讨这些字在建筑设计中的独特价值。


(05 图源《民字集》)


《民字集》所收集的这些字虽然从标准书法的角度看,这些字形在似乎不合规范,但却充满了市井文化的活力和幽默感,成为了香港街头独特的文化符号。


这些「民体字」的存在,不仅仅是错字那么简单,它们更像是香港生活的一种写照。错字与创意的交织,反映出香港人灵活、适应性的生活方式。即便是招牌上的一个小小笔画变化,也展示了城市生活的韧性与独特性,成为了这座城市不可忽略的一部分!


你还看过哪些有趣好玩的错字,欢迎加入香港百科通群组与我们讨论~


香港百科通官方客服





举报
香港百科通
每週推送热点资讯,精彩不错过!
微信 微信客服号
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
欢迎关注香港百科通!
Copyright @ 2024 知竹傅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